{###_sumner/12/1951523330.jpg_###}

圖片說明:My Bloody Valentine第二張專輯Loveless,為Shoegazing樂風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文/十一哥


(一)Shoegazing

  1985年,Jesus & Mary Chain(以下簡稱JAMC)發行他們的首張專輯「Psychocandy」,專輯當中使用大量吉他噪音做出來的白色音牆,搭配主唱呢喃低調的吟唱,從此開啟Shoegazing之大門。

  作為一個獨立樂團自然是主張音樂要回歸主體、反對商業主義、反對偶像崇拜,JAMC在舞台上表演時刻意背對觀眾,或者是做出一副不在乎的表情。這些行為的目的都是希望讓一切回歸音樂主體,要歌迷們將焦點放在音樂上而不是舞台上搔首弄姿的樂手,當然認同與否則見仁見智,認同的覺得他們簡直酷斃了,反對的則認為他們裝帥。

  1991年,My Bloody Valentine(以下簡稱MBV)推出他們的第二張專輯「Loveless」,專輯中使用大量的吉他迷幻效果,在人聲上面的處理則更加迷濛、更融入音樂當中。這張專輯堪稱是Shoegazing流派的教科書,接觸這派樂風必聽的專輯。

  Shoegazing(台灣俗稱「瞪鞋」)原是一個嘲諷的字眼,由於這一派的樂手們在舞臺上幾乎沒有任何的表演動作,各個都是頭低著、眼睛死盯著地板,呆若木雞,Shoegazing這個字原是嘲笑這些人們死板的演出形式,最後遂成為這派樂風的名稱。

  無論是有意這樣演出或是樂手本身無法一邊演奏樂器一邊做誇張的舞臺動作,這是瞪鞋派的招牌動作,或許有些瞪鞋樂手抱持著與JAMC相近的理念而刻意這般演出,當然也有可能是樂手們要操控繁雜的效果器而無暇顧及舞台動作。

  Shoegazing風潮的時間大約是1989-1992,在Brit-pop興起後逐漸沒落,但它對即將興起的Brit-pop影響是相當深遠的,甚至是Post Brit-pop樂團所做的音樂裡面也能嗅出些許的Shoegazing氣味。

  有關JAMC和MBV這兩個樂團,近年來都傳出重組消息,JAMC已於2007年夏天舉行了重組後的巡迴演唱,兩個樂團皆已在進行新專輯的創作、錄製工作,發片應是指日可待。

(二)Madchester

  英國工業重鎮Manchester在英國的搖滾樂發展史上可說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座灰濛濛的城市除了有足球勁旅曼聯兵工廠隊之外,還孕育出了無數重要的搖滾樂團。

  Post-Punk的Joy Division、New Wave的the Smiths、結合電子樂與搖滾樂的New Order、以及現在要討論的「瘋徹斯特」(Madchester)風潮當中的代表樂團the Stone Roses和Happy Mondays、甚至是下一個時期Brit-pop當中的Oasis等眾多樂團,影響後輩樂團甚深的重要樂手如JD的Ian Curtis、the Smiths的靈魂吉他手Johnny Marr、the Stone Roses的Ian Brown和John Squire、Oasis的Gallagher兄弟,知名獨立唱片公司Factory和其老闆Tony Wilson,重要製作人Martin Hannet。上面提及一卡車的英國搖滾樂史上重量級人物皆來自於Manchester這個位於英格蘭的城市。

  這股來自於Manchester的音樂浪潮Madchester時間與Shoegazing相當接近(1989-1991),以the Stone Roses、Happy Mondays、Inspiral Carpents三大樂團被稱做是瘋徹斯特三巨頭,其中又以前二者最廣為人知。the Stone Roses偏向復古迷幻搖滾,吉他聲線有如行雲流水一般。Happy Mondays這個光從團名就能看出受到New Order名電子舞曲「Blue Monday」影響的樂團其音樂走向當然是往舞池文化靠。

  經常伴隨著Madchester出現的名詞Baggy是這段時間衍伸出來的一種次文化,除了衣著打扮之外,還包含了瑞舞文化(Rave Culture)和Ecstasy的使用(台灣俗稱搖頭丸)的浪潮。

※影片觀賞:24 Hour Party People片段5(Martin Hannet)、片段15-17(Happy Mondays)

(三)Brit-pop

  嚴格來說,Brit-pop所指的是九o年代中期Oasis等樂團掀起的一波英式音樂狂潮,至九o年代末期告終。

  以此推論,Brit-pop應該是一個時間上的名詞,因為這些被稱為Brit-pop團的樂團當中,他們所做的音樂是大相逕庭的。簡單來說,Brit-pop的樂團們分別師承自六o年代到八o年代各流派的音樂精華並賦予新的詮釋,Brit-pop可以說是一次盛大的音樂復古運動。Oasis師承the Beatles,做的是旋律順耳、歌詞淺白通俗而容易琅琅上口的吉他搖滾歌曲;Blur則是帶著一點英國人的雅痞氣質,承繼前期Baggy風格發展出豐富的音樂內容;Radiohead聽來帶著幾份慵懶和詭侷,特殊的音樂編曲和自憐自哀的歌詞透露著幾分憂傷;Suede所走的則是七o年代的華麗搖滾路線,從音樂本質到樂團造型上徹底精緻化;the Verve師承Pink Floyd的太空搖滾、Shoegazing的噪音吉他,創造強大的吉他迷幻效果,搭配詩境般蒼白失血的歌詞;Placebo則是龐克式的吉他刷Chord搭配主唱特有陰柔的唱腔。

  一個名詞需要被定位,否則容易導致被濫用,Brit-pop這個名詞漂洋過海到台灣來時被翻譯做英搖,然而近年已有被濫用的跡象,到最後甚至只要是英國出身的樂團都被冠上「英搖」頭銜,誇張的連the Beatles都被安放在這個位置。

  一般人認為Brit-pop結束於九o年代末、兩千年初,他們認為在這之後出現的樂團無法再做出Brit-pop黃金時期的感動,甚至是如Oasis這個至今仍存在的Brit-pop團也無法再創造出當年的音樂高峰,激進份子提出了「英搖已死」的論調,有人甚至提出了Post Brit-pop這個名詞,將包括Coldplay等樂團歸類至此。

延伸討論:後英搖時期(Post Brit-pop)、英搖已死論、Brit-pop在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桑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