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了一個寶窟。
怎麼寶法?
因為那裡典藏豐富New Order跟Joy Division的資料!
或許你會說那又怎麼樣?
但熟識我的人都會知道我高興的原因。

對,
神秘的New Order和他的前身Joy Division,
雖然我很喜歡他們,
但是他們的故事我總是只能瞭解其中部分片段。
我發現由海德先生所架設的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hydeless/index.php?pbgid=2642
這裡的資料還真不少!
我漸漸瞭解Joy Division短暫四年卻鋒芒四射的黑暗歷史,
和New Order這3/4個Joy Division從一個傳奇走出來再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

噢......離題了,
是的,
B面歌,
什麼是B面歌?

外國歌手或樂團,
經常都會發表單曲,
然後在這張單曲裡面收錄了許多這首歌的混音(Remix)歌曲,
除了原曲與混音曲之外,
還會收錄另外一首歌,
既不是混音也不是純演奏曲,
是完全獨立的另外一首歌曲,
這首歌俗稱B面歌。

從海德先生的部落格裡面我挖出了兩首發表一段時間我卻還沒聽過的B面歌,
包含另一首我在60 Miles an Hour裡面聽到的B面歌,
New Order在《Get Ready》這張專輯發行的期間,
一共有三首B面歌分別收錄在單曲裡面。
不同於以前的風格,
沉寂了八年的New Order在推出了《Get Ready》這張專輯之後,
陸續發表《Crystal》、《Someone like you》、《60 Miles an Hour》以及未收錄在專輯裡的《Here to stay》三首單曲。
只不過前三首單曲同樣是從《Get Ready》這張專輯裡面抽出來重新混音交差了事的單曲,
New Order在八零年代的單曲之所以有收藏價值乃是因為這段時間的單曲絕大部分沒有收錄在專輯裡,
在《Get Ready》這段時間推出的單曲不同於八零年代時,
雖然不能說混,
但感覺上New Order似乎少了從前的堅持。

儘管這幾張單曲讓人不太想掏出銀子來買,
不過裡面所收錄的B面歌,
我個人覺得相當值得花錢去買來聽。
《Crystal》裡面的「Behind closed doors」,
《60 Miles an Hour》裡面的「Sabotage」,
《Here to stay》裡面的「Player in the League」,
電子元素的外衣,
包不住內心孤冷的靈魂。
Bernard Sumner冰冷的唱腔數年如一日,
搭配Peter Hook獨特的Bass Line,
和New Order擅用的電子元素,
一股鬱鬱的感覺強襲心頭,
聽起來像是一群孤傲冷僻的英國小夥子對世事感到絕望而做出來的東西,
如果沒有看過他們的LIVE DVD,
我想很難去想像這是由四個頂著啤酒肚的中年男子所做出來的。

《Get Ready》是我所買的New Order的第一張唱片,
但卻是當時New Order所推出的最新專輯,
而在往後的日子裡我在網路上所找到的資料,
對於這張專輯的評價經常低於過去幾張唱片,
因為原本代表了New Order所包含的三種不同特質的四個人,
在這張專輯裡面已經明顯地透露出,
過去的平衡到這裡已經失調,
樂手的替換更提升了電吉他在歌曲中的成分,
但相對的在電子樂器部分也減少許多,
很明顯地這倡唱片推出時,
New Order已經不是八年前的New Order了。

但即使我蒐集到New Order所有專輯之後,
我依然覺得,
《Get Ready》是所有專輯裡面最耐聽、最讓人感覺一氣呵成的,
即使我最喜歡New Order的歌曲沒有收錄在裡面,
即使我認為最New Order的New Order不是這個樣子,
但不可否認《Get Ready》是我最喜愛的,
即使他們已經是「New」Order……。

而這三首B面歌,
聽起來和《Get Ready》頗連貫,
但又能明顯感受到不同的氣味,
這樣的說法聽來挺荒唐的,
但這是我聽過這幾首歌之後的感想。
連同「Here to stay」這四首歌,
與《Get Ready》聽起來像是在講述同一個故事,
但在這四首歌裡面,
隱隱約約地可以看到New Order年輕時的模樣,
可以嗅到New Order年輕時的氣味。
對老New Order迷來說,
這樣或許是種補償吧,
雖然我不是「老」New Order,
(↑指從我還小的時候就開始研究他們的那種人)
但我從這四首歌裡面感覺到他們年輕時的樣子。

「快一點,但慢一點」的速度,
少年對世事的憂鬱與無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桑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